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章节免费在线阅读,姜远完结版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

作者:辞姿

字数:827272字

2025-10-19 08:11:00 连载

简介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是一本备受好评的男频衍生小说,作者辞姿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小说的主角姜远勇敢、善良、聪明,深受读者们的喜爱。目前,这本小说已经连载引人入胜。如果你喜欢阅读男频衍生小说,那么这本书一定值得一读!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_^气缭绕,竟有妖邪来犯。

姜远自语:”自灵台方寸山拜别师尊来此守山,从未见过妖踪。今日竟有妖邪胆敢来犯,倒要看看是何方神圣。”

他纵身一跃,凌空百丈,直向五庄观外飞去。

转眼间,姜童儿已落在观外山道上。他登上峰顶,运目远眺,只见三四个妖怪正往山上疾行。

为首的妖怪体态臃肿却落地无声,显然是惯偷老手。

姜远暗中观察,心下了然:这是来盗人参果的。这群妖怪定是得知镇元大仙离山,以为有机可乘。

他握紧豫鼎,手持拂尘,纵身跃向那群妖怪。

瞬息之间,他已拦在妖怪面前。众妖大惊失色,为首的倒退两步,见姜远仙风道骨,心生畏惧,颤声问道:”来者何人?”

姜远笑道:”你这孽畜,擅闯万寿山地界,反倒问我是谁?”

黑熊精气势顿减,支吾道:”我们…走错山头了。”

姜远戟指喝道:”还想欺瞒?你等深夜上山,意欲何为?念你修行不易,速速退去,免得自取其祸。”

黑熊精本欲退却,皆因姜童儿仙体将成,不怒自威。但身后小妖怂恿道:”大王,不过是个小道童!那人参果近在咫尺,长生不老唾手可得!”

此言一出,黑熊精眼中凶光毕露,獠牙森然,抽出腰间双刀,直取姜远,誓要杀入观中夺取人参果。

姜童儿见状,心知这妖怪已被贪欲蒙蔽。修行之人最忌为欲望所驱,此乃自取 之道。

眼见黑熊精挥刀袭来,姜远挺身迎战,誓要守护五庄观周全。

万寿山山道上,一场恶战展开。姜远与黑熊精激斗正酣,拂尘如游龙摆尾,双刀似猛虎出柙。一个是玄门正宗修士,一个是山中积年老妖。一个誓死守护仙家重地,一个贪婪觊觎长生灵果。

两般兵器各显神通,你来我往难分高下。这边厢豫鼎护主光华闪,那边厢妖王逞凶戾气扬。姜远喝道:”贪心作祟必招祸!”黑熊精狂叫:”长生在前岂能退!”

自亥时末战至卯时初,东方渐露鱼肚白。不知交锋几百回合,姜童儿忽生一计,假意掷出豫鼎,实则拂尘横扫,出其不意攻向黑熊精。

黑熊精见豫鼎威势骇人,若用赤铜刀硬接,必被震得筋骨酥麻,倘若挨实了,顷刻便要毙命。他正欲闪避,不料玉拂尘迎面扫来,只得仓促横刀招架。

这玉拂尘本是先天灵物——玉柄采自坤元精华,麈尾取自老君法宝。黑熊精虽借兵刃卸去七分力道,仍被打落云头。若无赤铜刀缓冲,早已魂飞魄散。

饶是如此,黑熊精也元气大伤,踉跄着就要逃窜。此刻他肝胆俱裂:分明听小妖说万寿山只有道童值守,怎冒出这般厉害角色?不仅神通广大,更浑身仙家法宝。至此方知闯下泼天大祸。

未逃出三丈,姜远已擎着豫鼎凌空劈下。重鼎轰然砸中天灵盖,黑熊精当场现出原形,却是头丈余高的黑熊罴,倒地气绝。

姜远收鼎四顾,众小妖早已逃得无影无踪。望着熊罴尸首暗忖:”此妖武艺堪称平生劲敌,可惜被贪欲蒙心。修行人不降伏木母(肾神),终难成正果。”

正待返观,忽见山门洞开,两名道童跌跌撞撞奔来。原是听见动静赶来,却被熊罴尸首吓得面如土色。姜远宽慰道:”莫慌,不过是个盗丹的 ,已被我料理。你们速将此处收拾干净。”

二童战战兢兢行礼:”广心师兄神通广大!师父曾说您能护佑仙山,果然不虚。”姜远轻抚拂尘笑道:”分内之事。”待协助处理完尸首,便回静室调息养鼎。

……

山中岁月倏忽而过,转眼三十寒暑。

这日黄昏,姜远在丹房内观鼎炉。但见元神与五神共济,文火绵绵不绝。金鼎玉炉虽未密封,却无半分药气外泄——四味大药已臻内敛之境,温养之功已成泰半。

他按祖师所授心法推演:下一步当以文火贯通周身三百六十穴窍。待每处穴窍如沸汤翻涌,便是大周天圆满之时。想起三星洞典籍记载:人体应周天之数,首部七十二窍、躯干二百零七窍、双足八十一窍,暗合天罡地煞之变。

姜童儿暗想:“大周天穴窍贯通,当从头至足。当年指点木母行周天时,便知足底八十一穴最为艰险,每处穴窍皆藏玄机。”

他心下了然,温养大周天当始于头部。人首七十二穴,以风池穴为始,须先温养此窍。

姜远并不急躁,待元神充沛、精气饱满时,方引元神与五道灵光共入风池。以元神玄妙催动文火,渐觉脑后生暖,神思澄明。

原是”风池通神,可明目清心”。然此穴尚未达滚烫之境,尚需时日温养。

姜远出关不久,二童子前来相邀,奉上时令鲜果。用膳时,二童忧心道:”广心师兄,师尊云游三十余载音讯全无,我等甚是挂念。”

姜远盘膝笑道:”修行之人视光阴如浮云,三十寒暑不过弹指。”

二童追问远由,姜远解释道:”入定修行时,百年光阴恍如一瞬。三十载光景,实在微不足道。”

闻听姜远已修行数百载,二童惊叹不已。姜远却道:”求道之路漫漫,数百春秋何足道哉。”心下暗忖:这二童既入镇元子门下,享人参果之益,长生原非难事。

二童又请教修行疑难,姜远只道:”且静心以待。”见二童转眼便将烦恼抛却,嬉戏玩耍去了,不禁暗赞其心性澄明——这般赤子之心,正是抵御外邪的天然屏障。

“能得大仙青眼,必有其过人之处。”姜远如是想道。

【倏忽四十载春秋流转。

姜远守护五庄观期间,已将头身二百七十九窍尽数贯通。唯剩足底八十一窍时,突遇诡异魔障袭扰元神,幸得五道灵光护持。仅清除首处穴窍魔障便耗费五载,文火温养更是进展迟缓。

此事令姜童儿百思不解——昔年助木母行功时,魔障皆可即时化解。虽知足窍本多难关,却不该凭空现此等阻碍。他只能归因于修行艰深,却不知魔障根源何在。

这一日,姜远正在温养穴窍。将近午时,他正欲巡视五庄观,忽听得清风明月二童惊呼。

姜远闻声而出,手持玉拂尘,运起目力向道房外观望。但见远处祥云缭绕,哪有半点妖邪踪影。

原是镇元大仙驾云归来。

姜远整衣来到观门,与二童子一同恭候。不多时祥云落地,果见镇元子带着众 返回。

清风明月上前行礼:”师父!”

镇元子颔首笑道:”你二人倒还勤勉,将道观洒扫得这般洁净。”

二童子闻言喜形于色。

姜远上前施礼:”见过大仙。”

镇元子抚须道:”有劳广心守护万寿山,使山中免受邪祟侵扰。”

姜远谦道:”大仙言重了。山中自有大仙余威震慑,邪祟岂敢造次? 并未出多少力。”

镇元子正色道:”那邪法曾欲毁我洞天,幸得正法相抗方能退去。此事我岂能不知?广心且随我入殿,其余人等退下吧。”

众人行礼散去。

入得大殿,各自落座后,镇元子道:”广心守山七十余载,实在辛苦。”

姜远忙道:”不过修行本分,何谈辛苦?大仙切莫如此说。”

镇元子仔细打量,见这童子周身穴窍已温养得七七八八,唯剩八十一处未通,不由赞道:”你这修行,着实不凡。”

姜远摇头:” 正为此困扰。这些穴窍中魔障盘踞,温养艰难。敢问大仙,为何穴窍中会生出魔障?”

镇元子笑道:”此乃天道使然。你所修之道非凡俗可比,故天地降劫相阻。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些魔障或内生或外显,皆为阻道而来。”

姜远恍然:”原来如此。这般说来,这八十一处果真是难关。”

镇元子道:”既如此,我助你一臂之力。”

姜远迟疑:”家师曾说此道须独自参悟,否则…”

镇元子摆手打断:”你且安心。此劫你已度过,何况你守山有功,合该我得此机远助你。”

姜远不解:” 何时渡劫?”

镇元子意味深长道:”处处是劫。若知其是劫,便不算劫;唯有不知者,方为真劫。”

姜远肃然:”请大仙指点。”

镇元子遂命童子取来一碗清水。只见水面盈满却不溢出。大仙指着水碗道:”广心且看,此水满而不溢,正应你劫数圆满之象。”

说罢念动真言,含一口清水喷在姜远足上。那水沾身即化,落地无痕。

姜远顿觉元神清明,足下八十一窍豁然贯通,魔障尽消。正要拜谢,却听镇元子又道:”莫急着回三星洞,且在观中将穴窍温养圆满再走。”

见大仙盛情难却,姜远只得应下。正欲返回道房,却被镇元子一把按住肩头。

大仙开口道:”且慢离去,我有话与你细说。”

姜远扶着大仙问道:”何事?”

大仙挥退道童,问道:”你与那两个童子相处日久,觉得他们品性如何?”

姜远摇头:”此事不该问我。若说差了,恐误了大仙收徒;若说好了,又怕名不副实。还是大仙亲自观察为妥。”

大仙指着姜远笑道:”这般周全心思,果然得了菩提真传。”

姜远含笑推辞:”实在不便置评。”

大仙只得作罢:”实不相瞒,观中几个童子心性浮躁,口舌招尤。这二人新来不久,我尚未看透。”

姜远答道:”二人倒是赤诚,但仍需大仙 。”

大仙闻言颔首,这才让姜远告退。

……

回到静室,姜远盘膝而坐,专心温养穴窍。如今大仙归来,他无需分心守护五庄观,正好潜心修炼。

得益于大仙赐予的灵水,双足穴窍进展神速。不过五载光阴,便已功行圆满。

“看来回山请教祖师后,丹道可期。”姜远胸有成竹,却不急于求成。他起身准备向大仙辞行。

院外道童牵着白鹿等候:”师父说师兄近日必当归山,不必面辞,日后自有相见之期。”

姜远会意,接过白鹿嘱托道:”若在山中受欺,尽管来寻我。”白鹿轻蹭他几下,转眼没入山林。

……

秋高气爽时节,姜远终于回到方寸山。轻抚白鹿送别后,他步入三星洞。

只见数十新面孔的师弟们或讲经或习礼,洞中热闹非常。姜远略一感应,发现多是心浮气躁之辈,全无修行气象。

姜远心中感慨,脚步未停,直奔瑶台而去。忽闻人声,有人拦住了他的去路。

“大师兄。”

姜童儿抬眼细看,原来是师弟真见,便道:“师弟。”

真见上前行礼:“大师兄!这一别数十载,你去了何处?实在叫人挂念,若非师父告知大师兄平安无事,我真是寝食难安!”

姜远笑道:“我不过是去寻访名山,今日才回,师弟不必担忧。不知如今府中是哪一字辈?竟无一个熟面孔。”

真见答道:“大师兄,府中人来人往,熟悉的都走得差不多了。师父门下共十二字辈,乃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如今府中是‘颖’字辈,已是第九辈了。”

姜远点头:“多谢师弟解惑。师弟,我先去拜见师父,改日闲暇时再与你叙谈。”

真见让开道路:“师兄请便,师兄请便!”

姜远径直走向瑶台,到了瑶台,却不见祖师高坐其上,便转向台后的小径,不多时,来到静室门前。

他抬头望去,只见静室大门敞开,祖师蜷缩着身子,面向床榻内侧,正安然入睡。

姜童儿轻轻提起拂尘,又整了整衣袍,小心翼翼地走到静室门前,跪伏在地,静静等候祖师醒来,不急不躁。

片刻后,祖师舒展双腿,披衣盘坐,看向姜远,问道:“童儿,何时回来的?怎么不叫醒我?”

姜远摇头笑道:“师父,我刚回来不久,见您睡得安稳,怎敢打扰?等您醒来便是。”

祖师闻言,心中欢喜,暗想:“我高兴的不是这童儿孝顺,而是他温养功成,此道五步俱全,丹成在即,他却未生骄矜之气。若此时心生骄气,必坏修行。”

姜远道:“师父,我已温养功成!”

祖师笑道:“早知如此,早知如此!童儿即将丹成。此次守山,可有变故?”

姜远答道:“并无变故。镇元子大仙离山七十余载,我代他守山,期间虽有妖邪犯山,皆被我击退。镇元子大仙归来时,恰逢我遇双足穴窍八十一难关,难以突破,幸得大仙相助,方得温养功成。”

祖师点头:“甚好!”

姜远叩首道:“师父,这些年我不在山中,您可安好?”

祖师起身,扶起童儿:“安好,你且起来。”

姜童儿搀扶祖师坐下,说道:“多年未听师父讲道,甚是想念。”

祖师笑道:“你丹成在即,道将成真,仙相隐现,待功果圆满,三界之中,非大能者难胜于你,怎还作童子模样?”

姜远道:“师父说哪里话,我修行再高,也是师父座下童儿。”

祖师闻言,轻拍童儿头顶:“安心,家就在这里。他年你若远行,思家或惊惧时,只需回首,方寸山便在。”

姜远再次拜谢祖师深恩。

祖师扶起童儿:“去歇息吧。”

姜远不敢再扰,退出静室,回到自己房中,静修养性。

……

次日。

祖师登坛高坐,召集仙洞众人齐聚,依次列班,聆听讲道说法。

姜远虽未穿日月紫袍,但众人见他到来仍是大惊。此刻姜童儿仙相已成,无需外物彰显,此乃丹道将成之兆,鼎炉四药内蕴,周身穴窍贯通,眼中神光湛然。

众人听闻他是大师兄,皆心悦诚服,恭敬行礼。

姜远一一还礼。

祖师静观众人,待礼毕,方开讲大道,阐述道经玄奥、佛经真谛、儒经礼法,言三教本自同源。姜童儿听得入迷,妙音贯耳,倦意全消。

讲道半日,祖师停讲,众人散去。

众 先拜祖师,再向姜远行礼,依次退去。

姜远上前叩首:“ 拜谢师父深恩!”

他昨日提及思念祖师讲道,今日便得闻大道,其中深意,岂能不知?

祖师道:“起身吧。童儿,你仙相已成,众人见你皆生敬畏。”

姜远摇头:“师父, 尚差两步未成。”

祖师道:“今日讲道,你未显疲态,我便传你丹道第六步——。”

姜远再拜:“师父慈悲,恳请传授!”

祖师道:“本欲昨日教你,见你神倦,故今日讲道补益元神,充盈精元,再传此法。近前来,我授你秘诀。”

姜远倾身向前,凝神细听。

祖师附耳传授口诀,姜童儿谨记于心。

待其记熟,祖师道:“此步,须将鼎炉四药合一,需借黄婆调和。何时四药归元,此步即成。”

姜远了然:“ 明白了。”

祖师颔首:“去吧,二三年内,此步必成。”

姜远讶然:“师父,此步竟如此容易?”

得祖师口诀,以黄婆调和四药,祖师却言仅需二三年,实出意料。

祖师摇头:“非是容易,难在温养。此步功成后,尚有最难一关,切莫懈怠。若生骄躁,金丹难成,一旦泄气,前功尽弃。”

姜远肃然叩首:“ 定当凝心静气,誓成金丹!”

言罢,他扶祖师回静室,随即返身修炼“”之法。

转眼六七日过去。

姜远于静室盘坐,调息养神,待精元充沛,方欲修炼丹道第六步“”。

忽闻门外轻响。

“大师兄!”

姜远听出是真见师弟,起身开门,将其引入室内:“师弟,子夜时分,怎不去歇息?”

真见施礼道:“大师兄,修行有疑,特来请教。扰您清修,还望恕罪。”

姜远笑道:“原是如此。有何疑惑?若我知晓,必为你解惑。”

真见叹道:“当年大师兄下山时曾言,天灵之下显现之人便是我。这些年来我潜心参悟,终于明白我并非真我,只是外在表象,生来便有贪嗔痴慢疑,皆是虚妄。唯有天灵中显现之人,方为本相!”

姜远含笑赞道:“师弟悟性非凡。”

真见恭敬行礼:“大师兄,我虽知本相所在,却无处寻觅,似有魔障扰心,难见真谛,恳请师兄指点!”

姜远心下了然,此乃真见欲求真我,却被二神所阻——识神惑心,欲神蔽目,使其难见元神真我。

元神居于泥丸宫中。据三星仙洞典籍记载,眉心向内正中为“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再进一寸为“洞房”,最深处方是“泥丸宫”,乃元神居所,亦称元神之府。

真见需自悟元神所在,方能寻得门径。此事不可明言,唯有自证。

姜远轻摇羽扇:“师弟不妨多去藏书室走走。”

真见追问:“师兄不肯明示?”

姜远笑道:“已然说过。”

真见急得团团转,仍不得要领。

姜远将真见送至门外,只道路在脚下,再无多言。

待姜童儿送客归来,便盘膝修炼「」之境。

他内视脐下鼎炉,见四味大药浑然一体,药气内蕴。遂调遣黄婆自中宫而出,至鼎炉前相助。

这黄婆化作老妪模样,周身青气缭绕,专司调和滋养之责。

姜远请黄婆四味大药,欲将其合而为一。他默念口诀,助黄婆炼化大药。

黄婆领命入鼎,开始融炼四药。姜远腹中如沸水翻腾,隐隐作痛,却不为所动。

这般痛楚比起往昔修行,实在微不足道。

他凝神内观,见黄婆调和之下,四药渐有融合之势,玄妙非常。其余四神虽具神效,却无黄婆这般调和之功。

姜童儿暗忖:“黄婆居脾土之位,五行属土,能滋养四脏。其居心下三寸处,方圆三寸,长一尺,故称黄婆,最善调和。昔日调和五神时已见其能,如今融炼四药,更显玄妙。”

他专心,欲将四药归一。祖师曾言此境需二三载方可成就,于他虽易,却不敢懈怠。

须知金丹大道艰难险阻,稍有差池便是身死道消,前功尽弃。

这一路行来,个中艰辛岂是“难”字可尽?幸得明师指引,道心坚定,方有今日修为。

姜远全神贯注四药,誓要功成方休,绝无退转之意。

……

祖师静室内。

老者盘坐,取出一只红葫芦,内盛仙丹一枚。此丹乃以两枚人参果并其他宝物与太上老君交换所得。

祖师遥望童儿静室,自语道:“仙丹已备,只待童儿功成。”

丹道七步,如今童儿行至第六步,功成在即。唯剩最后“九转成丹”一关,方为真正考验。

此关若过,金丹即成,从此长生久视,法力随身,诸邪不侵,大道可期。

此关若败,数百年苦修尽付东流,性命堪忧。

金丹大道,重在“修”字,此乃性命双修之道。金丹未成之时,纵使修炼至此境界,遇一大妖,亦能轻易诛灭。

待金丹成就,三界之中若非绝顶强者,皆难以降服。

祖师双目微阖,静待童子功行圆满。

……

山中岁月悠悠,寒来暑往不知年,转眼已过两载光阴。

姜远眼不观色,鼻不闻香,舌不尝味,身不觉寒暑,意不起妄念,全神贯注调和四味大药,辅以黄婆之功。

两年苦修,终有所成。

四药归元,乌金相融,兔髓木液相济,再行颠倒之法,金丹将成之际。

姜远不敢有丝毫懈怠,谨记火候秘法中“封固之法”,将金鼎玉炉严密封固,至此方算功成。

如此修行,丹道六步已成,只余九转成丹最后一步。

待九转功成,金丹可期。

姜远心平气和,深知此刻看似容易,实则最为关键。正如这“四药归元”之境,于他而言虽易,难在温养之功。若能稳守此境,二三载内必有所成。

倘若心生骄躁,必致功亏一篑,悔之晚矣。

姜远内视鼎炉,暗自警醒:“切莫生骄矜之心。他日纵成金丹,亦当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童子时时自省,不敢稍有懈怠。

待东方既白,姜远离了静室,来到祖师门前。

祖师早已洞开房门,静候多时。

见祖师盘坐 ,姜远恭敬行礼:“师父, 功行已成。”

祖师睁眼打量,颔首道:“六步已成,只差九转之功。童子觉得此步可难?”

姜远摇头:“实非易事。”

微信阅读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