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这书“辞姿”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讲述了姜远的故事,看了意犹未尽!《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这本连载的男频衍生小说已经写了827272字。
洪荒:我的师父是菩提祖师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祖师果然神通广大,刚立道场就惊动佛门前来查探。
菩萨未再多言,对姜远微微一笑,驾起祥云向西飞去,转眼消失不见。
祖师目送菩萨离去,转身道:”童儿来得正好,洞府已成,随我来。”
说罢引路前行。
姜远见洞府已然建成,略感诧异,明白祖师是有意不请菩萨入内。
看来师父对佛门确实不甚亲近……
且说菩提祖师带着姜远进入洞府。
踏入洞府,姜远顿觉目不暇接。此处真乃仙家福地,正应了《西游记》中”一层层深阁琼楼,一进进珠宫贝阙”的描述,幽静雅致之处难以尽数。
与上京山洞府相比,截然不同。
祖师在前引路问道:”童儿觉得这洞府如何?”
姜远由衷赞叹:”师父, 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洞府。”
祖师满意笑道:”最深处有座瑶台,其后两间静室,你我各居其一,莫要走错。”
姜远望着洞府中数不清的静室,好奇道:”师父,这些静室作何用途?”
洞府广阔,即便容纳百八十人也绰绰有余。
祖师解释道:”我在此地自有因远。这些静室,有远者来则居之,无远者去则空置。真正长住的静室,唯有你我两间。”
姜远恍然大悟,明白这些静室如同客舍,仅供暂住。真正固定的居所,除了祖师的,就只有他那间。
他恭敬行礼道:” 愿常伴师父左右。”
祖师欣慰道:”童儿既为我门下大 ,当勤修 力。”
姜远郑重应诺,此刻他已临近得道之境。
祖师再问:“徒儿,方才在洞口,可曾疑惑为师为何不邀菩萨入内?”
姜远答道:“师尊行事,自有深意。”
祖师搁下手中物件,缓缓坐下:“你阅历尚浅,不明世间真谛。灵山虽为圣地,如来确有神通,可习佛法,却不可盲从佛理。”
姜远盘膝而坐:“但 每日诵念法咒,修的正是佛法。”
降服心猿,饮露餐风,日诵真言。
这法咒源自何处,他心知肚明。
祖师点头:“道法刚烈,以佛法驯心更为适宜。”
姜远试探道:“师尊似乎对佛门有所保留?”
祖师轻叩其额,笑斥:“机灵鬼!”
姜远莞尔,早已习惯师尊这般亲昵的训诫。
这般师徒日常,随心随性,不拘小节。
祖师问道:“可知南瞻部洲与西牛贺洲子民有何差异?”
姜远沉吟道:“ 虽未亲见西牛贺洲之人,但熟读南瞻部洲史册,知晓’三皇五帝’之事。南瞻部洲人杰地灵,西牛贺洲妖魔横行。正所谓’水土养人’,彼处荒芜,想必民风粗鄙。”
他曾听祖师评说西牛贺洲”长者庸碌,幼者无状,实乃苦海”。
又忆及西行所见种种”众生百态”。
祖师赞许:”所言极是。三皇五帝确为人中龙凤,但在此之前,可知南瞻部洲为何灵气充沛?”
姜远陷入沉思。
祖师静默不语。
姜远追忆梦中景象,三皇五帝之前,若依神话,当属”女娲造人”之时。
莫非人族灵性源自天赐?
转念便否定了这个想法。
南瞻部洲子民的灵性,究竟从何而来?
源于思考!
姜远眼中闪过明悟,正如他此刻,遇疑则思,逢障则破,故而南瞻部洲人杰辈出。
“师尊, 以为,正是因解惑生智,破障得慧,南瞻部洲方有灵气,方能孕育三皇五帝。”
祖师欣慰道:”善!灵山佛法虽妙,但佛陀菩萨所为令我不齿。其推崇寂灭之道,实乃愚化西牛贺洲众生,美其名曰’大智若愚’。佛法可习,佛理不可崇,可明白了?”
姜远肃然行礼:” 谨记。”
祖师含笑挥手,示意其自去修行,转身往瑶台行去。
姜远躬身相送,待师尊远去,方在洞中踱步沉思。
从祖师言语间,他悟到南瞻部洲曾有辉煌过往,后或因天庭、地府、佛门等诸多因素,致使灵气消散,光华不再。
西牛贺洲因灵山佛地,众生愚钝,惹得祖师不悦,故而冷落佛门。
“祖师所言‘有远人’,莫非指西牛贺洲之人?祖师欲点化彼方生灵,使其开悟明理?”
姜远暗自思忖。
然此事与他无干。
当务之急乃是降伏心猿,求取长生大道。
姜远收束杂念,径往洞府行去。
新辟洞府灵气充盈,却少了些点缀。若植古柏青竹,更添仙家气象。
本想着手布置,但见暮色已沉,不如先静修调息,改日再行打理。
行至瑶台后方,见小径通幽,流水潺潺,萤火点点,较之洞府更显清幽。
祖师果然用心。
小径尽头并列两间静室,左室门扉紧闭,右室方是姜远居所。
他却先向左室恭敬叩首。
虽欲当面谢恩,又恐惊扰祖师清修,只在门外行礼。
“童儿不必多礼,专心炼心才是正理。”
祖师声音自室内传来。
姜远应声称是,转入右室。见陈设与上京山无异,便知祖师深意,当即凝神静气,专注修行。
……
姜远自此潜心修炼。晨饮朝露,暮纳晚风,闲时栽古柏、植修竹、育奇花、铺瑶草。引得仙鹤翩跹,玄猿隐现,金狮徜徉,终将洞府化作“斜月三星”福地。
不知寒暑几度。
心猿渐定,五神之首即将归位,护持元神周全……
姜远盘坐静室,内视心宫。
但见黑白双鱼游弋清池,逍遥自在。
只差最后一步,心猿便可圆满。
虽心中欢喜,面上却不显分毫。此刻紧要关头,更需谨防二神侵扰。
忽自 跃起,足踏阴阳二气,瞬息掠过洞府,直上峰顶。
迎风而立,纳三分灵气入心宫。
池中双鱼顿生灵性,眼中精光乍现。
姜远忽觉神力奔涌,一道金光冲天而起,照彻夜空。双鱼欢跃环绕,化作太极流转。
“心猿既已归位,当护持元神。待五神齐聚,自可降服识欲二神。”
姜远轻抚双鱼,衣袖飘然。
黑白双鱼轻触掌心,仿佛在回应他的话语。
姜远将两条灵鱼纳入心窍,此刻他已降服心猿,能够自如运用心猿之力。
这两尾灵鱼各具玄妙,黑鱼主战,白鱼主静。
黑鱼授他勇猛精进之道,遇敌不退。
白鱼教他上善若水之法,静心修持。
姜远只觉通体舒畅,今日终于踏入道途,这是长生之路的起点。他感受到体内玄妙变化,似有蜕凡之兆。心念一动间,他猛然发力,纵身跃起二十丈高,身形在空中连续闪转腾挪,每次移动皆有一丈之距。
短短片刻,他已凌空飞渡八十余丈,最终稳稳落在百丈之外。
姜远终于得道入门。
他正欲去向祖师报喜,转身却见祖师早已含笑立于不远处。
姜远疾步上前,恭敬叩首:”师父, 已入道门!”
祖师欣慰地将他扶起:”好徒儿!修行时日尚短便有如此成就。今 既入道,为师甚是欢喜。随我回洞府,且为你详解道法真谛。”
姜远应声称是,随祖师前往洞府。
祖师暗自赞许,这徒儿如今心猿安定,较之从前更多了几分从容,少了几分浮躁,显露出稳重气象。假以时日若结金丹,必成大器。
……
须臾之间。
师徒二人已回到斜月三星洞。
菩提祖师领着姜远登上瑶台,高坐法坛,坛下唯有姜远静心聆听。
祖师开示道:”徒儿既已入道,戒骄戒躁之理自不必多说。降服心猿只是金丹大道的第一步,长生玄奥尚未显现,还需集齐四位 。”
姜远恭敬答道:” 明白,这四位应是意马、金公、木母与黄婆,对应肾、肺、肝、脾四象。”
祖师颔首微笑:”所言极是。心猿虽为五者中最具神通,能震慑识神与欲神,令其不敢作乱。但心猿最易躁动,即便安定如现在,也难以长久压制二神。若被二神寻得机会,必会暗害元神,令你修行前功尽弃。”
姜远闻言不禁脊背生寒。
如今他初得法力,心猿听用,元神充盈,正是势如破竹之时,本欲一鼓作气集齐五位 扫清障碍。听得祖师点醒,方知需时刻提防二神暗算。
想起梦中《三国》典故,关羽威震华夏之时,恰是最易疏忽之际,终致败亡。
正所谓”骄兵必败”。
自己初入道门,正当谨慎行事。
姜远请教道:”师父教诲, 谨记。不知接下来该先请哪位 ?”
当初因心猿威猛,故首选心猿。如今二次选择,当在意马与金公之间权衡。
祖师详解道:”五者之中,心猿最为勇猛。次选当在意马与金公之间。心猿可为意马之缰,若得意马相助,元神便可日行千里。而金公犹如兵器,得金公则心猿威能倍增。”
祖师分别阐明二者妙用:意马助益元神,金公增强心猿。二者功用,皆与心猿大不相同。
这五人确实各具特色。
姜远思索许久仍无头绪,便向祖师请教:”师父,不知该如何抉择。”
祖师抬眼看了看童子,沉吟片刻道:”童儿,去请金公。”
姜远应声:”遵命!”
金公乃心猿利器,可助长心猿威能。
正如《西游记》中孙悟空得金箍棒后实力大增。
姜远的心猿是阴阳双鱼,虽不知金公为何物,但若有此物相助,心猿必更强大。
正欲再请教祖师,忽见祖师望向洞外:”童儿,山下有位求道者,你去接待。若他愿意,可在此清修,嘱咐山中生灵莫要打扰。”
姜远起身行礼:” 明白。”
说罢向外走去,虽不知来者何人,但既是祖师吩咐,山下必有其人。
……
姜远踏出斜月三星洞,身轻如燕,几个起落便跃出数丈。灵台方寸山无路可循,需穿林涉水。行至半途,忽见白鹿自远处奔来,俯身相邀。
姜远会意一笑,轻抚鹿背跃身而上。如今他已入道,身具灵气,山中灵物自然亲近。
“下山去吧。”
白鹿长鸣一声,矫健如飞地向山下奔去。
一路上,仙鹤盘旋头顶,玄猿林间腾跃,金狮隐现草丛,似在 随行。
不多时,姜远在众灵兽簇拥下来到山脚。
他端坐鹿背,静心等待,目光如水般沉静……
姜远骑着白鹿在山下等候祖师所说的求道者。极目远眺,终于看见人影。
只见道路尽头匆匆走来一家三口,衣衫褴褛,满面尘灰,似在逃难。
三人中有一老者,另有一对年轻夫妇。
他们见到骑鹿的姜远,如遇神明,急忙上前跪拜。
男子叩首道:”仙师在上!左氏一家逃难至此,求仙师指点生路!”
身后老妇与妻子亦伏地不起。
姜远连忙下鹿搀扶:”这位大哥快快请起。”
男子含泪诉说:”我家原住南瞻部洲,以砍柴为生。后逢战乱,举家乘筏逃难,途中父亲与弟弟相继离世,只剩我们三人流落至此。见此山祥云环绕,又有仙师骑鹿,特来求救。”
姜远恍然大悟,扶起男子道:”我并非什么仙师。”
汉子摆手道:“你不是上师,那谁还能是上师?”
姜远指向山峰道:“此山名为灵台方寸山,山中有一洞府,唤作斜月三星洞。洞内住着一位老神仙,法号菩提,我正是拜他为师,随他修行。原本我在洞中听师父讲经,忽闻他说山下有安居之人到来,想必就是你们一家三口。”
汉子闻言大惊,拉着老母和妇人朝山中跪拜,连连叩首,口中不住念叨。
“多谢老神仙救命之恩!多谢老神仙救命之恩!”
姜远将三人一一扶起,说道:“师父既说你们是安居之人,便可上山定居,可愿意?”
汉子连连点头:“愿意!愿意!”
姜远微微一笑,轻拍白鹿。
白鹿会意,俯下身来。
姜远道:“山路难行,你母亲年迈,让她骑鹿,随我上山。”
汉子感激涕零,再三道谢,搀扶老母坐上鹿背。
待老母颤颤巍巍坐稳,姜远才在前引路,向山上行去。
夫妻二人紧随其后,一同登山。
山路陡峭,草木丛生,即便年轻力壮者也觉艰难。妇人没走多远便气喘吁吁,幸得汉子搀扶,方能继续前行。
白鹿却步履稳健,如履平地,老母坐在背上,丝毫不觉颠簸。
进入灵台方寸山后,仍有七八里山路要走。
走了许久,姜远将三人带到斜月三星洞附近。他本想教汉子搭建草屋,可汉子执意带着全家先去洞前叩拜。
待他们行礼完毕,姜远才吩咐汉子搭屋,随后返回洞中。
姜远回到斜月三星洞,行至瑶台,见祖师端坐坛上,便将此事一一禀明。
祖师点头道:“让左氏一家住在山中便是。”
姜远虽不解祖师为何收留这逃难之人,仍应道:“是,师父。”
祖师又道:“童儿,此人既是你带上山的,日后你每日出洞时,需留意他们。”
姜远虽疑惑,还是答应下来。
祖师起身,步入静室。
姜远心中茫然,也回到静室。他手持豫鼎,如今已修得些许法力,又得心猿相助,与往日大不相同。
然而,他虽得长生之始,却未闻大道妙音,需四人齐聚方可圆满。
该请金公,助长心猿威势。
金公居于何处?
金公应肺,当从肺中寻觅。
姜远盘坐入定,闭目凝神,借黑白二鱼之力,助己迅速入定。
童儿入定寻金公,久寻无果。
……
光阴似箭,转眼一年过去。
姜童儿仍未寻得金公,肺中遍寻不见其踪。
这一年间,他白日探望左氏一家,听祖师讲经说法,夜晚则继续寻找金公。
他曾想请教祖师金公下落,祖师却道不知,只说“五人本一体”,此事须他自己参悟,旁人无法相助。
姜远只得埋头苦寻“金公”。
这日,姜远照例去寻左氏一家。
左氏汉子却神秘兮兮,将他引入山林深处,说有要事相告。
姜远起初有些好奇,想知道左姓汉子在忙些什么。
当那人指向山中成排的古树,声称这就是他的秘密时,姜远不禁愣住了。
“这些木头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姜远问道。
左姓汉子咧嘴一笑:”道长有所不知,这些老树劈成柴火,在城里能卖个好价钱!”
姜远又好气又好笑:”你如今住在灵台方寸山脚下,怎么还惦记着老本行,要当个砍柴的?”
汉子兴奋地说:”要是我每天砍一棵,十天就是十棵,百天就是百棵。等攒够了带回南瞻部洲,这辈子就吃穿不愁啦!”说着手舞足蹈起来。
姜远劝道:”你住在仙家洞府附近,为何不寻仙问道,反倒要当樵夫?”
“我还要奉养老母,传宗接代,哪有闲工夫修仙?”汉子回答。
姜远暗自摇头。他天天见到这汉子带着妻子摘野果度日,总想着等日子好过些就回南瞻部洲谋生。明明菩提祖师就在眼前,却不知求道。
这情形,恰似当年老子驾临洛邑时,无人识得真道。
“这些老树值钱得很,我看道长是好人,才说实话。”汉子诚恳道。
听到”肺心之言”这个词,姜远忽然想起梦中听过”肺腑之言”的说法。他心头一震,似有所悟,隐约明白了”金公”的含义。
姜远郑重行礼:”多谢点拨,我有所领悟,这就回去静修。”说罢纵身一跃,飞向斜月三星洞……
回到静室,姜远盘膝而坐,定心凝神。
他将意念集中于肺部,召来心猿”黑白二鱼” 。两条灵鱼在肺中翻腾,带来钻心疼痛,仿佛千万虫蚁啃咬。
姜远强忍剧痛,坚持许久。渐渐地,肺部开始发烫,火烧般的灼热感让他面红耳赤。黑白二鱼在肺中游走,热浪熏得他泪流不止。
“难道我猜错了?”姜远在灼痛中思索,”肺腑藏金,需以火炼,可为何如此艰难?”
“此言差矣,真金岂惧烈火,金公乃真金所化,此乃见识,二神暗中作祟,岂敢阻我修行!”
姜远痛楚难当,怒发冲冠,取来豫鼎置于泥宫之前。
嗡鸣声中,豫鼎轻颤,凉风拂过,顿觉肺腑舒畅。
耳畔低语不断,劝他放弃修行,下山成家;说他法力已足,何必自讨苦吃;怂恿他前往南瞻部洲开创盛世。
原是二神见他领悟”见金公”之法,按捺不住前来阻道。
姜远置若罔闻,泥宫震动间,元神发力驱散杂念,助他静心见金公。
他凝神内视,见黑白双鱼在肺中游弋。
良久之后,果然见得”肺府”自肺中显现,姜远心潮澎湃,果然不出所料。
心猿居心宫,金公住肺府。
金公乃心猿兵刃,二者必有联系。
“肺腑之言”意为真话,重在”真”字,金公必是真金,正如真金不怕火炼。唯有心猿猛攻,肺府方现。
姜远沉心观察,见肺府呈三足炉形,内里空空,炉底无火,炉顶紧闭,不见金公踪影。
他喃喃自语:”金公为兵刃,莫非需经锤炼?理应如此,心猿需定性,金公需火炼。”
锻造兵刃自当以火淬炼,百炼成钢。
但这黑白双鱼乃太极之象,何处寻得真火?
正思索间,室外传来祖师召唤。
“童儿,速来坛前。”
姜远闻声而起,不料脚步踉跄,惊觉身轻似燕,此刻若纵身一跃,怕是要飞出百五十丈方能止步。
金公显形,竟使他功力又增。
披衣推门,直奔瑶台而去。
登上瑶台,见祖师早已端坐法坛等候多时。
姜远恭敬行礼:”劳师父久候!”
祖师不答,细细打量爱徒,暗自欣喜:”此子虽非天地所生,修行金丹大道却如此神速。肺府非火炼不出,本以为他天资聪颖也需三十载方能参透,未想一年便悟!真乃奇才!”
“假以时日,此子必成大器!虽贪恋长生,但心性纯良,他日下山见这天地,恐生祸端。待五人齐聚,当授其护身之法。”
思毕,祖师起身亲自搀扶姜远入座。
姜远惶恐:”怎敢劳动师父!”
祖师笑道:”师徒之间何须客套。可是金公已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