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第2章

第一节:以“势”破局

三婶钱氏那双三角眼里闪烁着精明与刻薄,双手叉腰,堵在门口,像一尊门神,将本就微弱的天光挡得严严实实。她嗓门又尖又利,生怕左邻右舍听不见:“文正家的!别装聋作哑!那半升糙米可是救了你命的!如今想赖账不成?”

王氏脸色惨白,身子晃了晃,几乎要晕厥过去,嗫嚅着:“他三婶……再、再宽限两日……”

“宽限?我都宽限你们家多少回了?”钱氏唾沫横飞,“你们家就是个无底洞!读书读不出个名堂,养孩子养得一个个像痨病鬼!今天拿不出米,就拿你这破房子抵!”

林峰气得浑身发抖,拳头攥得紧紧的,却不敢真对一个长辈动手,只能梗着脖子吼道:“你胡说!我们什么时候赖账了!”

屋内的林文正,传来一声更沉重的叹息,却依旧没有露面。

一片混乱和绝望中,一个平静得有些冰冷的声音响起,清晰地压过了所有嘈杂:

“三婶。”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声音的来源——林薇身上。

她不知何时已放下那碗令人作呕的麸皮糊糊,站直了身体。虽然依旧瘦小,面色蜡黄,但那双眼睛里的沉静和锐利,像淬了寒冰的针,让咋咋呼呼的钱氏莫名地心头一窒。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林薇缓缓开口,语气不急不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度,“半升糙米,我们认。”

钱氏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得色:“还是薇丫头明事理……”

“但是,”林薇打断她,话锋一转,“三婶口口声声说这米是救我娘的命。我娘如今还卧病在床,若我们今日因逼债出了什么事,三婶,这‘逼死病中嫂嫂和亲侄女’的名声,您背不背得起?”

钱氏脸色微变。在古代宗法社会,名声有时比钱财更重要。她尖声道:“你少吓唬我!”

“是不是吓唬,三婶心里清楚。”林薇向前一步,明明比钱氏矮小,气势却仿佛在俯视她,“乡邻们都在看着,里正叔公也最重族亲和睦。今日您若通融我们几日,我们林家感激不尽,来日定当奉还。若您非要此刻见血……那我们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只好请里正和各位乡邻来评评理了。”

她的话语里没有歇斯底里,只有冷静的陈述和精准的威胁。她点出了钱氏最怕的“坏名声”,抬出了能管事的“里正”,更暗示了自家“一无所有”的底线。

Vivian在谈判桌上历练出的气场,此刻在这间破旧的土坯房里,展露无遗。

钱氏被她看得心里发毛,气势瞬间矮了半截。她色厉内荏地跺了跺脚:“好你个牙尖嘴利的死丫头!行!我就再给你们三天!三天后要是还不上,看我不掀了你们这破屋顶!”

说完,她像是怕沾染上什么晦气似的,骂骂咧咧地转身走了。

危机暂时解除。

院子里一片寂静。王氏捂着胸口,惊魂未定地看着仿佛脱胎换骨般的女儿。林峰也张大了嘴巴,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他们的女儿/姐姐,什么时候变得如此……厉害了?

第二节:实地考察

打发走钱氏,林薇没有片刻停歇。生存的压力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她。

“娘,我出去走走。”她丢下这句话,不顾王氏的阻拦,径直走出了家门。

她必须亲自勘察这个“新手村”的环境,寻找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坐在家里空想,只有死路一条。

山村贫瘠,泥土小路坑洼不平,远处的山峦看着也多是石头,植被稀疏。村民们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面有菜色,看向她的目光带着好奇、麻木,或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

Vivian的灵魂冷静地记录着一切: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几乎不存在,物物交换可能是主流。劳动力充足但缺乏组织和有效利用。

她走到村边的小河旁,河水还算清澈。几个妇人正在河边捶打洗衣。她的目光掠过她们,落在河滩上丛生的植物上。

忽然,她的视线定格在一种熟悉的植物上——叶片粗糙,树皮呈暗灰色。她快步走过去,仔细辨认,甚至撕开一点树皮,看到里面韧性十足的纤维。

构树!

在现代,她曾参观过传统造纸作坊,知道构树皮是制造宣纸等重要纸种的主要原料之一!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她继续沿河行走。在一处河湾,她发现河底的泥土颜色与别处不同,带着一种灰白色。她蹲下身,捞起一点,触手细腻,带有一定的粘性。

这似乎是……石灰岩风化后的沉积土? 虽然不一定是标准的高岭土,但很可能含有碳酸钙成分。在造纸工艺中,石灰可用于蒸煮纸浆,起到脱胶和漂白的作用!

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她脑海中成型。

第三节:知识推演与可行性分析

回到那间破败的家中,林薇无视了家人探究的目光,直接坐在角落里,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开始写写画画。

大脑飞速运转,如同她准备一份重要的商业计划书。

项目:古法改良造纸术。

· 原料分析: 已发现构树皮(主料),疑似石灰岩土(辅料)。水源充足。还需寻找麻头、破布等作为增加纤维强度的配料。

· 工艺复原(基于现代知识):

1. 斩竹漂塘: 砍下构树枝,浸泡在河水中,使其充分吸水。

2. 煮楻足火: 用石灰水浸泡原料,然后进行蒸煮。这是关键,需要可靠的容器和稳定的火源。

3. 荡料入帘: 将煮烂的原料捣成纸浆,用竹帘在水中荡料,使纸浆均匀分布在竹帘上。

4. 覆帘压纸: 将竹帘反过来,让湿纸落在木板上,叠放多层,用重物压出水分。

5. 透火焙干: 将半干的纸贴在烧热的墙壁或特制烤架上烘干。

· 技术难点:

· 工具: 最重要的工具是抄纸用的竹帘。需要找到会编织细密竹帘的匠人。

· 容器: 需要一口足够大、足够耐烧的锅或陶缸用于蒸煮。

· 燃料: 需要大量的柴火。

· 成本与风险:

· 初始投入几乎为零,但需要人力成本。

· 失败风险高,一旦某个环节出错,前功尽弃。

· 可能引起他人觊觎。

林薇的目光最终落在“人力成本”上。她抬起头,看向正在偷偷打量她的弟弟林峰,以及面带忧色的母亲王氏。

人力,是这个家目前唯一富余,也是唯一可能调动的资源。

第四节:第一次家庭“董事会”

晚饭依旧是能照见人影的麸皮糊糊。但气氛与往常截然不同。

林薇没有动碗,而是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过桌前沉默的家人:逃避的父亲,忧愁的母亲,叛逆的弟弟,怯懦的妹妹。

“爹,娘,”她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抬起了头,“三婶只给了我们三天。靠挖野菜,我们还不上米,也活不下去。”

林文正脸上闪过一丝羞愧和烦躁,闷声道:“那能如何?唯有苦读……”

“读书救不了眼前的急。”林薇毫不客气地打断他,语气冷静得像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我有个法子,或许能赚到钱,但需要大家一起出力。”

“你?你能有什么法子?”林峰第一个表示怀疑,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屑。

“我能在河里捞出钱来吗?”林薇反问,目光灼灼地看着他,“但我能用水、树皮和柴火,造出比镇上店铺里更好的纸。”

“造、造纸?”王氏惊呆了,“那可是读书人的东西,我们怎么可能会……”

“我会。”林薇斩钉截铁,带着Vivian Lin绝对的自信,“我知道方法。现在,我们需要决定,是做,还是不做。做,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白费力气。不做,三天后,我们可能连这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了。”

她将最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摊开在全家人面前。

林文正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发现无话可说。

林薇看向林峰:“小峰,你有力气,负责砍构树枝,收集柴火,能不能做到?”

林峰被她眼中的锐光和信任(或许只是激将)刺了一下,哼了一声,别过头去,却没说出反对的话。

她又看向王氏和妹妹林秀:“娘,小妹,清洗树皮、帮忙捣浆这些细活,需要你们。”

最后,她看向林文正:“爹,您是读书人,认得字。若是成功了,这纸的售卖,或许还需要您来出面与店铺交涉,更显郑重。”

她给了每个人一个位置,一个角色,尤其是给了林文正一个看似体面的台阶。

土坯房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只有油灯(如果那算油灯的话)灯芯偶尔爆开的噼啪声。

终于,林文正长长地、带着无尽疲惫地叹了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力气:“……且由你,试试吧。”

这不是支持,而是走投无路下的放任。

但对林薇而言,足够了。

她拿起面前的糊糊,仰头一饮而尽。粗糙的口感刮过喉咙,她却品出了一丝不同——这是行动开始的味道。

三天时间,构树、石灰、还有那个充满怀疑的家。她的第一份“商业计划书”,就在这摇曳的微弱灯火下,正式启动了。悬念在于,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计划,真的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吗?

(第二章 完)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