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第2章

周末的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书桌前的笔记本上,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林晓棠整理的短片素材——从棠下村早餐摊主陈叔,到石牌村的道具助理,再到深夜分拣包裹的快递员小李,每个名字旁都标注着他们的故事亮点,却唯独缺少一条能把这些零散故事串联起来的主线。

林晓棠对着电脑屏幕上的大纲,皱着眉发呆。她尝试过以“一天的时间”为线索,展现不同人物的日常,可写出来的剧情像流水账,没有重点;又想以“城中村改造”为背景,让人物因搬迁产生交集,却又觉得过于刻意,失去了真实感。纠结了一上午,大纲依旧停留在“素材堆砌”的阶段,她忍不住叹了口气,想起江哲说要带她看拍摄设备,索性收拾好东西,出门赴约。

江哲的住处离棠下村不远,是一间带小阳台的出租屋,阳台被改造成了简易工作室,摆着一台半旧的摄像机、几个反光板,还有一叠厚厚的拍摄脚本。“这些都是我当年拍短片时用的设备,虽然不算专业,但拍现实题材足够了。”江哲指着设备,语气里带着点怀念,“当年我拍的短片,讲的是农民工子弟上学的故事,素材比你现在的还零散,改了不下十遍大纲,才找到合适的主线。”

林晓棠拿起桌上的脚本,翻看了几页,发现里面不仅有详细的剧情走向,还有标注着人物心理活动的备注,甚至画了简单的分镜草图。“江老师,你当年是怎么找到主线的啊?我收集了很多人的故事,可不知道怎么把它们串起来。”她忍不住问道。

江哲坐在椅子上,给她倒了杯茶:“其实很简单,现实题材的核心不是‘多个人的故事’,而是‘多个人身上的共同特质’。你收集的这些人物,虽然职业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广州这座大城市里,为了自己的小梦想努力坚守。你可以找一个‘连接点’,让这些人物因为这个点产生自然的交集,而不是强行拼凑。”

“连接点?”林晓棠若有所思,“比如一个共同的场所?”

“对,比如城中村的某个地方。”江哲点点头,“比如一家早餐摊、一个快递站点,或者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这些地方是所有人都会接触到的,能让人物的相遇变得顺理成章。你可以把其中一个人物作为‘核心视角’,通过他的经历,引出其他人物的故事,这样主线就清晰了。”

林晓棠眼前一亮,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陈叔的肠粉摊——早餐摊是城中村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快递员小李会在这里买早餐,道具助理上班路上会顺路打包一份,群演们收工早了,也会来这里吃点东西。如果以陈叔的肠粉摊为“连接点”,以陈叔夫妻俩的故事为核心视角,再通过他们的日常,引出其他人物的经历,剧情就会自然很多。

正想跟江哲分享自己的想法,手机突然响了,是陈导发来的消息,让她下午去公司一趟,说有事情跟她聊。林晓棠心里一动,想着陈导早年拍过现实题材剧,说不定能给自己更多建议,便跟江哲告别,匆匆赶往公司。

陈导的办公室里,放着几盘老旧的电视剧碟片,其中一盘正是他当年拍摄的现实题材剧《烟火人家》。“听说你最近在准备一部现实题材短片?”陈导递给她一杯茶,开门见山地说,“江哲跟我说了你的困惑,也跟我聊了你收集的素材,你很有想法,就是还差点经验。”

林晓棠赶紧把自己以“肠粉摊”为连接点、以陈叔为核心视角的想法说了出来。陈导认真听着,时不时点头,等她说完,才开口道:“这个思路很好,比之前零散的素材堆砌要清晰得多。但还有一个问题——你要展现的是‘追梦人的坚守’,不能只写他们的辛苦,还要写出他们的‘光’。比如陈叔夫妻俩,他们的‘光’是对儿子的期盼;快递员小李,他的‘光’是开快递网点的梦想;道具助理的‘光’是对影视行业的热爱。”

“我之前只想着记录他们的日常,却没特意挖掘这些‘光’。”林晓棠恍然大悟。

“这就是现实题材的灵魂所在。”陈导拿起《烟火人家》的碟片,“当年我拍这部剧时,也拍了很多下岗工人的困境,但最终打动观众的,是他们在困境中不放弃的希望。你要记住,观众看现实题材,不是为了看别人的苦难,而是为了从别人的坚守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前行的力量。”

接着,陈导又跟她聊起了剧本细节:“比如你可以加一场戏,陈叔的儿子给他们打视频电话,说自己在学校拿了奖学金,夫妻俩虽然累,却笑得特别开心;再比如,小李送快递时,遇到一个独居老人,主动帮老人扛米面,老人后来给快递站点送了一筐自己种的橘子。这些小事,最能体现人物身上的‘光’,也能让故事更有温度。”

林晓棠拿着笔记本,认真地记录着陈导的建议,原本模糊的大纲,渐渐变得清晰起来。她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太注重“真实”,却忽略了“情感共鸣”,而陈导的点拨,恰好帮她找到了短片的灵魂。

离开陈导办公室时,夕阳正缓缓落下,透过公司的玻璃窗,洒在《烟火人家》的碟片上,泛着温暖的光。林晓棠握着手里的笔记本,心里充满了力量。她拿出手机,给江哲发了条消息:“江老师,我理清大纲思路了,以陈叔的肠粉摊为连接点,聚焦每个人的追梦希望,等我把详细大纲写出来,就拿给你看!”

消息发出的瞬间,林晓棠仿佛已经看到了短片里的画面——清晨的肠粉摊前,陈叔夫妻俩忙碌着,小李买了份肠粉匆匆赶路,道具助理拿着修好的佩剑,笑着跟陈叔打招呼。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这便是她想通过镜头传递的“微光”。…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