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小说《抗日之飞虎旗》的主角是俞程,一个充满魅力的角色。作者“南派的神”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如果你喜欢抗战谍战小说,那么这本书将是你的不二之选。目前本书已经连载等你来读!
抗日之飞虎旗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成功袭击鬼子前出补给点带来的兴奋和士气提振,如同投入池塘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残酷的战争现实中很快便消散了。当面之敌片野联队因为补给受损而暂时减弱了进攻强度,但这并未改变第七十四军所处的困境。整个十月中下旬,淞沪战场陷入了更加惨烈的僵持和消耗阶段。
小鬼子的援兵源源不断,火力优势愈发明显。他们的炮兵观测气球像丑陋的眼珠,终日悬浮在战场上空,引导着精准而猛烈的炮火,将国军阵地反复犁耕。第七十四军的防线上,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焦黑的弹坑层层叠叠,被炸碎的木料、扭曲的钢铁和来不及收殓的遗体混杂在泥泞中,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
伤亡数字每天都在无情地攀升。那些刚刚补充进来、脸上还带着对新环境好奇和恐惧的新兵,往往在一次猛烈的炮击或一次短促的交火后,就变成了伤亡名单上冰冷的数字,或者野战医院里痛苦呻吟的伤员。苏婉清院长脸上的憔悴日益加深,药品,尤其是消炎药和麻醉剂,已经彻底断绝,伤员们只能在无麻的情况下进行截肢等手术,惨叫声日夜不绝。绷带反复清洗使用,直到破烂不堪,感染导致的死亡比例急剧上升。
俞济时站在军部掩体的瞭望口,望着外面被硝烟染成灰黄色的天空,听着远处连绵不绝的炮声,心情沉重得像压了一块巨石。他知道历史的大致走向,知道淞沪会战最终的结果,但这种“先知”并没有带来任何轻松,反而让他对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的牺牲感到更加无力。他改变不了大局,他所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让第七十四军在这台巨大的“血肉磨坊”中坚持得更久,让更多的弟兄能活下来。
“军座,这是各师报上来的伤亡统计和弹药消耗清单。”副参谋长李瀚卿的声音在他身后响起,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俞济时转过身,接过那叠厚厚的、浸染着汗渍和污迹的纸张。上面的数字触目惊心:58师174旅348团,自开战以来累计伤亡已超过百分之八十,基本失去建制;51师151旅302团,能战斗人员不足四百;全军炮弹储备仅余不到两百发,手榴弹人均不足两枚,步枪子弹也岌岌可危。
“战区补充的弹药什么时候能到?”俞济时的声音有些沙哑。
“回复说还在协调运输,路上不太平,遭到过鬼子飞机轰炸……具体时间无法确定。”李瀚卿无奈地摇头。
俞济时沉默地将清单放在桌上。等,是等不来的。必须自己想办法。
“命令各部队,进一步节省弹药。没有我的命令,不准随意开枪。把冷枪组的活动范围后撤,主要打击近距离的鬼子观察哨和零星人员。迫击炮没有绝对把握,不准开火。”他下达了近乎苛刻的命令,“另外,组织人力,晚上去前沿阵地,搜集鬼子遗弃的武器弹药,特别是手榴弹和机枪子弹,能用的都给我捡回来!”
“是,军座。”李瀚卿记录下命令,犹豫了一下,又道:“军座,还有一件事。新兵训练团那边……抱怨很大。训练强度太高,伙食又差,昨天有几个新兵试图逃跑,被督战队抓了回来。训练团请示,是否……杀一儆百?”
俞济时的眉头紧紧皱起。逃兵,在任何军队都是重罪。但他理解那些新兵的恐惧和绝望。他们是被强行拉来的,没有经过充分的思想动员,就直接投入这地狱般的环境。
“带我去看看。”俞济时说道。
新兵训练团的营地设在军部后方一片相对安全的树林里,条件简陋至极。当俞济时赶到时,看到的是几百名面黄肌瘦的新兵,在教官的呵斥下,进行着枯燥而沉重的队列和体能训练。他们穿着不合身的军装,很多人连鞋都没有,赤脚踩在冰冷的地上。眼神大多麻木,只有偶尔掠过的一丝恐惧显示出他们还活着。
那几个被抓回来的逃兵被绑在木桩上,垂着头,身体因为恐惧而微微颤抖。训练团长和督战队军官见到俞济时,立刻跑过来敬礼。
“军座,就是这几个孬种!要不是看在都是中国人的份上,老子早就……”训练团长是个火爆脾气,脸上带着怒其不争的愤懑。
俞济时摆了摆手,走到那几个逃兵面前。他们都很年轻,最大的可能也不过二十岁,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
“为什么逃跑?”俞济时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几个新兵吓得浑身一抖,不敢抬头。其中一个胆子稍大的,带着哭腔说道:“长……长官……俺怕……俺听说前面死的人堆成了山……俺不想死……俺家里还有老娘……”
他的话引起了其他新兵的低声啜泣和骚动。恐惧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蔓延。
俞济时看着他们,心中五味杂陈。他理解这种恐惧,但他不能纵容。
“怕死?”俞济时的声音提高了一些,确保周围的新兵都能听到,“我也怕死!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怕死!但是,怕死就能不死吗?”
他目光扫过那些麻木而恐惧的脸:“你们看看你们身上的军装!你们现在是军人!是第七十四军的兵!你们知道第七十四军是干什么的吗?是打鬼子的!是小鬼子不让我们活!他们占了我们的地方,杀了我们的人!你们跑,能跑到哪里去?等到鬼子杀到你们家门口,杀了你们的老娘,糟蹋你们的姐妹,你们还能往哪里跑?!”
他的话语如同鞭子,抽打在每个人的心上。一些新兵抬起了头,眼神中有了些不一样的东西。
“我告诉你们!”俞济时继续吼道,“在第七十四军,怕死不可耻!可耻的是当孬种,是临阵脱逃,是把后背卖给鬼子!你们以为逃跑就能活命?我告诉你们,督战队的枪子儿不认人!就算你们侥幸跑掉了,这辈子也要顶着逃兵的骂名,抬不起头!你们的家人也要跟着蒙羞!”
他停顿了一下,语气稍微缓和,但依旧坚定:“但是,如果你们留下来,听从教官的命令,认真训练,掌握杀敌的本领,你们就能活得更久!你们就能像个真正的男人一样,挺直腰杆去打鬼子!去保护你们想保护的人!死了,是烈士,是英雄!活着,是好汉,是爷们儿!”
他指着被绑着的那几个逃兵:“他们,是你们的反面教材!今天,我不杀他们。”他转向训练团长,“把他们编入惩戒排,训练量加倍,下次战斗,让他们冲在最前面!是死是活,看他们的造化!如果他们能戴罪立功,我就饶了他们!如果谁再敢跑,格杀勿论!”
这个处理方式,既显示了军法的严厉,又留下了一丝余地,更重要的是,借此机会对所有新兵进行了一次震慑和教育。训练团长立刻大声应道:“是!军座!”
俞济时又对全体新兵说道:“从今天起,新兵训练团的伙食标准,向一线部队看齐!我俞济时吃什么,你们就吃什么!但是,训练标准,一丝一毫也不能降低!平时多流一滴汗,战场上就能少流一滴血!这话,都给我刻在脑子里!”
离开新兵训练团,俞济时的心情并未轻松。他知道,光靠恐吓和有限的激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七十四军需要胜利,需要能看到希望的胜利。
回到军部,他立刻与王耀武、冯圣法、陈式正等人开会,研究当前战局。
“军座,小鬼子的主攻方向似乎转向了左翼的友军阵地,我们正面压力稍减,但也不能掉以轻心。片野联队虽然补给受损,但实力仍在,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陈式正指着地图分析道。
“友军情况如何?”俞济时问道。
“很不乐观。”王耀武接口道,脸色凝重,“孙元良的88师,王敬久的87师,损失都比我们只大不小。听说南京方面已经在考虑……撤退。”
“撤退”两个字,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虽然大家心里都明白,死守上海最终难以避免撤退的结局,但当这个词真的被提出来时,还是感到一阵屈辱和无力。
“撤退是迟早的事,但不是现在!”俞济时斩钉截铁地说道,“在没有接到上峰明确命令之前,我第七十四军,绝不后退一步!而且,就算要撤,我们也要撤得有条不紊,要让鬼子付出代价!”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地图:“我们不能坐等。片野联队现在比较安静,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再给他一下!”
“军座还想主动出击?”冯圣法有些担忧,“我们兵力弹药都……”
“不是大规模出击。”俞济时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着,“是小股部队,持续不断的骚扰和狙击。我们要让鬼子睡不着觉,吃不安生!”
他提出了一个更加系统化的“冷枪冷炮”运动。不仅仅是之前零星的狙击,而是将其制度化,扩大化。
“以连排为单位,组织更多的狙击小组,不限于特等射手,枪法好的老兵都可以参加。给他们配发缴获的三八式步枪,这枪精度好,射程远,适合冷枪作战。任务不光是狙杀军官,还包括鬼子的炮兵观察员、通讯兵、机枪手、伙夫……任何暴露的目标!”
“同时,挑选部分迫击炮手,组成游动炮队。不打齐射,专打冷炮。白天观测好鬼子经常活动的区域,比如水源地、交通枢纽、指挥部附近,晚上或者拂晓,突然打几炮就走,让鬼子防不胜防。”
“还有地雷和诡雷。”俞济时想起了后世的各种战术,“让工兵营想办法,用边角料造一些简易地雷,或者就用鬼子的哑弹、手榴弹改造。晚上派小部队摸到鬼子阵地前,埋设地雷,在鬼子可能触碰的地方设置诡雷。不需要造成多大杀伤,就是要让他们疑神疑鬼,不敢随意活动!”
这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利用第七十四军士兵逐渐积累起来的实战经验和熟悉地形的优势,将防御的触角主动伸向敌人,用最低的代价,最大限度地疲惫、骚扰和杀伤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同时锻炼部队的主动攻击精神。
王耀武等人听完,眼睛渐渐亮了起来。这些战术看似零碎,但组合起来,确实能有效恶心鬼子,而且非常适合第七十四军目前兵力不足、弹药匮乏的现状。
“我看可行!”王耀武首先表示支持,“尤其是冷枪和冷炮,我们有不少从山里出来的猎户兵,眼神好,沉得住气,适合干这个。”
“工兵营可以试试造土地雷,材料倒是好找。”工兵营长陈国栋也跃跃欲试。
计划迅速被细化并下达。各部队立刻行动起来,挑选人员,配发装备,划分责任区域。一张无形的、充满杀机的网,在第七十四军的防线前方悄然撒开。
接下来的几天,片野联队的鬼子兵们发现,日子突然变得难过起来。白天,只要有人影在阵地前晃动,不知从哪个角落就会飞来精准的子弹,虽然未必致命,但那种随时可能被爆头的恐惧感折磨着每个人的神经。取水、送饭、传令,都成了危险的差事。晚上,刚刚躺下,远处就可能传来几声沉闷的炮响,炮弹落在营地周围,虽然造成的直接伤亡不大,但足以让所有人从睡梦中惊醒,彻夜难安。早上起来,发现阵地前布设的铁丝网被人剪断,或者巡逻队踩中了莫名其妙出现的地雷……
片野定见大佐气得暴跳如雷,组织了几次清剿行动,但第七十四军的冷枪手和游击小组如同鬼魅,利用复杂的地形和工事,打了就跑,让鬼子扑空的同时,还往往遭到其他方向火力的侧击,损兵折将。
与此同时,俞济时加强了对内部的管理和巩固。他亲自督促新兵训练,有时甚至会下场示范战术动作。他要求各级军官必须与士兵同甘共苦,严禁克扣军饷和伙食。他将军部仅存的一点罐头和药品,优先分配给伤员和表现突出的战斗单位。这些举措,虽然无法改变物资匮乏的现状,但在一定程度上凝聚了军心,让士兵们感受到,军座是和他们站在一起的。
在这僵持而残酷的日子里,第七十四军就像一块被投入烈火中的生铁,在不断的锻打和淬炼中,杂质被一点点剔除,虽然形状依旧不规则,布满了伤痕,但其内在的韧性和硬度,却在悄然提升。官兵们的眼神不再仅仅是麻木和恐惧,更多了一种被战火磨砺出的凶狠和一种属于精锐部队的自信。他们开始相信,跟着这位似乎总能想出点新办法、而且敢于带着他们主动出击的军座,或许,真的能在这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俞济时站在地图前,看着代表敌我双方的符号,他知道,僵局很快又会被打破。无论是鬼子酝酿的新攻势,还是即将到来的撤退命令,都意味着更大的风暴。但他已经不再像初来时那样惶恐。他的手掌因为长期握枪和查看地图而磨出了茧子,他的心脏已经习惯了炮声的节奏,他的大脑在飞速吸收着这个时代战争的一切知识。他,俞济时,正在真正地融入这个角色,带领着这支伤痕累累却意志顽强的军队,准备迎接下一场,更加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