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回到那座熟悉的“文然侯府”时,立刻察觉到一种不同往日的忙碌。府中为数不多的下人正井然有序地收拾着箱笼细软,张夫人见他回来,便笑着招呼:“云弟回来得正好,快些去收拾一下你的书稿衣物,我们准备搬去相府了。”
搬去相府。这四个字如此自然地从张夫人口中说出,却让王云心头又是一震。他应了一声,回到自己那间住了数月的客房,看着这熟悉的、充满书卷气的简朴空间,一时有些恍惚。这里承载了他初入京城的惶恐、师门的温暖与除夕的等待,如今,却也要一并封存于记忆中了。
晚膳时分,张子策依旧在书房,直到饭菜上齐才姗姗而来。他神色平静,仿佛白日里那石破天惊的拜相诏书与他无关,手中甚至还拿着一卷未读完的书。席间,他敏锐地察觉到王云沉默下的心绪不宁,放下筷子,温声道:“扶摇,是否心中有所顾虑?”
王云踌躇片刻,终是开口道:“师兄骤登相位,位极人臣,云……只是觉得,如置云端,有些不切实之感。”
张子策闻言,淡淡一笑,目光清明依旧:“不必多想,亦不必惶恐。当今圣上年轻,锐意进取,需要能臣辅佐,稳定朝局,推行新政。我为老师首徒,于朝中有几分薄望,能力尚可,更重要的是,陛下知我忠君忠国,别无二心。此乃时势使然,亦是责任加身。”他语气平和,仿佛在阐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你只需记住,无论在侯府还是相府,潜心学问、踏实任事之本心不变即可。”
师兄的话语如定海神针,让王云纷乱的心绪安定了几分。然而,接下来的几日,翰林院中的氛围却让他无法真正平静。前来与他搭话、攀交情的人愈发多了,言辞愈发恳切,目光中的热切几乎要将他灼伤。他清晰地感受到,一道无形的、却厚重无比的墙,正随着师兄的拜相,在他与寻常同僚之间缓缓筑起。
三日后,搬迁之期已至。
车队穿过京城宽阔的街道,最终停在了一座气象森严的府邸前。这是王云生平第一次来到相府。
与文然侯府的清雅内敛截然不同,相府门前开阔,石狮巍峨,朱漆大门上衔着虎头铜环,自有一股不容侵犯的威严。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门楣之上,层层叠起的三重匾额。
最高处,是御笔亲书的两个鎏金大字——「相府」。其下,是次一等的「文然侯府」。最内一层,才是寻常家宅常见的「张府」。
三层门楣,由外至内,由显赫至家常,清晰地标示着此间主人集帝国权柄、世袭爵禄与个人姓氏于一体的尊崇地位。王云仰头望着那三重门楣,在清晨的阳光下,它们闪烁着令人不敢直视的光芒,心中那股复杂的情绪再次翻涌上来——有对权力顶峰的敬畏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向往,更有置身于此等煊赫之地的志忑与自省。
他还未及迈步,便听到身后不远处,一些早早围拢过来看热闹的百姓议论纷纷。
“瞧瞧!萧丞相致仕后空了七年的相府,总算又有人入主了!” “张府?莫非就是那位……宣侯尹文先生的高足,张子策张大人?” “正是!听说这位张相爷学问大得很,为人也清正,是位好官呐!” “了不得,了不得啊……”
百姓的议论声传入耳中,王云深深吸了一口气。他知道,从今日起,他踏入的不仅是师兄的新家,更是整个大淮王朝的权力核心之一。他整理了一下衣袍,将所有的彷徨与杂念压下,随着引路的仆人,迈步踏过了那象征着无上荣光与责任的三重门楣。
门内,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踏入其中,他的眼前展现出一片宏伟壮丽的景象。庭院幽深,楼阁错落有致,每一处建筑都显得格外轩昂气派,比他曾经想象过的还要壮观。
然而,在这极致的尊荣背后,他却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似乎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仿佛能听到岁月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驶过,发出沉重的回响。
他不禁想起了那些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他们或许也曾站在同样的位置,凝视着这片庭院,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而如今,他也站在了这里,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他仿佛还能感觉到未来无数双眼睛正在审视着他。这些眼睛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他们会如何看待他的存在呢?他是否能够承受住这样的压力,在这个充满历史底蕴的世界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呢?
他的路,注定要与这座相府,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