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第3章

童生试的日子越来越近,吴县书院里的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沈砚辞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温书,直到深夜才肯歇息,桌上的那本《论语》残卷,被他翻得页角卷起,上面的批注密密麻麻,几乎看不清原本的字迹。

这天清晨,沈砚辞像往常一样,揣着残卷去书院。刚走到书院门口,就被王元宝带着几个富家子弟拦住了去路。王元宝手里拿着一本崭新的《四书集注》,封面是精致的蓝布装裱,与沈砚辞手里的残卷形成鲜明对比。

“沈砚辞,听说你天天抱着这本破书啃,还想考童生?” 王元宝故意把《四书集注》往沈砚辞面前递了递,语气里满是嘲讽,“你知道这书多少钱吗?一两银子!你这辈子都买不起吧?”

周围的富家子弟也跟着哄笑起来,有人还伸手去抢沈砚辞手里的残卷:“让我们看看,这破书里到底有什么宝贝,能让你这么宝贝。”

沈砚辞紧紧护着残卷,往后退了一步:“把你们的手拿开!这本书虽然旧,但比你们手里的新书有用多了!”

“哟,还敢嘴硬?” 王元宝脸色一沉,伸手就把沈砚辞手里的残卷抢了过来,随手扔在地上,还用脚踩了踩,“我让你宝贝!我让你考童生!你一个穷书生,也配跟我们一起考童生?”

残卷被踩得满是脚印,书页也被踩破了好几处。沈砚辞看着地上的书,眼睛瞬间红了,他冲过去,一把推开王元宝,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残卷捡起来,用袖子擦着上面的泥土,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颤抖。

“王元宝,你太过分了!” 沈砚辞站起身,手里紧紧攥着残卷,声音带着愤怒,“这本书是我唯一的复习资料,你凭什么踩它?”

“凭什么?就凭我有钱,你没钱!” 王元宝得意地笑了,“你以为你能考中童生?我告诉你,就算你考中了,也没钱去参加乡试,还不是白搭!”

沈砚辞气得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王元宝说的是事实,就算他考中童生,乡试的路费、住宿费,对现在的沈家来说,也是一笔天文数字。可他不能放弃,他答应过嫂子,要考中童生,要让她过上好日子。

就在这时,周先生走了过来,看到沈砚辞手里的残卷,又看了看王元宝等人,脸色立刻沉了下来:“王元宝,你又在欺负同学?还不快给沈砚辞道歉!”

王元宝见周先生来了,不敢再放肆,却还是不服气地哼了一声,没道歉就带着人走了。周先生走到沈砚辞身边,看着他手里的残卷,叹了口气:“沈砚辞,别跟他们一般见识,好好复习,以你的才华,一定能考中童生。”

沈砚辞点了点头,心里却依旧难受。他拿着残卷,走到书院最后一排坐下,小心翼翼地把破了的书页抚平。残卷上的字迹有些模糊了,却依旧是他的希望。他深吸一口气,翻开残卷,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复习。

一上午的课很快就结束了,沈砚辞收拾好残卷,慢慢往家走。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去书院的伙房买粗面饼,而是直接回了家 —— 他现在没心情吃饭,满脑子都是王元宝的嘲讽,还有乡试的路费。

回到家时,苏婉娘正在灶台边做饭。她看到沈砚辞回来,立刻笑着迎了上去:“砚儿,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早?是不是饿了?饭马上就好。”

沈砚辞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到桌前,把残卷放在桌上。苏婉娘看到残卷上的脚印和破页,立刻就明白了,她走过去,轻轻抚摸着残卷,眼里满是心疼:“是不是王元宝他们又欺负你了?”

沈砚辞点了点头,声音有些沙哑:“嫂子,他们说就算我考中童生,也没钱去参加乡试,还说我是白搭。”

苏婉娘坐在他身边,握住他的手:“砚儿,别听他们的。只要你能考中童生,乡试的路费,嫂子来想办法。就算砸锅卖铁,嫂子也会让你去参加乡试。”

“可是嫂子,我们现在连五两银子的债都没凑够……” 沈砚辞的声音越来越低,他不想再让嫂子为他操心,更不想让她砸锅卖铁。

“没关系,慢慢来,总会有办法的。” 苏婉娘笑着站起身,走到灶台边,把锅里的粥盛出来,“你看,今天嫂子给你煮了小米粥,还加了个鸡蛋,快趁热喝。”

沈砚辞看着碗里的小米粥和鸡蛋,眼睛瞬间红了。小米是嫂子昨天去镇上买的,鸡蛋是她用缝补的工钱换的,她自己舍不得吃,全都留给了他。他拿起筷子,慢慢喝着粥,小米粥很暖,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里。

“砚儿,你看。” 苏婉娘从柜子里拿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她这些日子攒的铜钱,还有一小块银子,“这是嫂子攒的钱,加上昨天拿到的五十文绣活钱,已经有三百多文了。虽然离五两银子还远,但只要我们再攒些日子,一定能凑够的。”

沈砚辞看着布包里的钱,心里像被暖流填满。他知道,这些钱是嫂子用血汗换来的,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是她熬夜缝补出来的。他放下碗,走到苏婉娘身边,紧紧握住她的手:“嫂子,谢谢你。等我考中了功名,一定让你过上好日子,再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苏婉娘笑着拍了拍他的手:“傻孩子,嫂子不辛苦。你好好复习,考中童生,就是对嫂子最好的回报。”

沈砚辞点了点头,拿起桌上的残卷,坐在桌前,重新翻开。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残卷上,也落在他身上。他看着残卷上的字迹,心里突然充满了力量。不管前路有多难,只要有嫂子在,他就不会放弃。

苏婉娘坐在他身边,拿起针线,开始缝补沈砚辞的旧棉袄。棉袄的袖口破了,她要缝补好,让沈砚辞能暖暖和和地去参加童生试。屋里很安静,只有沈砚辞翻书的轻响,和苏婉娘缝补的 “沙沙” 声,在这寒酸的茅草屋里,透着一股温暖的希望。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