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第3章

新闻系那栋爬满常春藤的老楼入口处,新贴了一张醒目的海报。红底金字,印着“热烈祝贺林溪同学荣获年度学术新星奖”。海报下方附了简介:新闻系研一,独立署名论文《社交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困境与突围路径》发表于新闻学核心期刊《传播观察》。

海报上的林溪穿着简单的白衬衫,眼神平静锐利。然而就在这张意气风发的照片旁边,不知何时被人用猩红的马克笔,歪歪扭扭地涂抹上了一行刺目的小字:

“金融系沈教授润色,懂的都懂。”

那红色像一道未干的血痕,狰狞地趴在海报边缘,带着恶意的粘稠感。

海报前总有人驻足,目光在荣誉与污蔑之间来回跳跃,然后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流言如同悄然滋生的霉菌,在走廊、自习室、甚至洗手间的隔间里迅速蔓延,汲取着阴暗角落的养分,疯狂生长。

“听说没?金融系那个沈教授,啧啧,门路广得很……”

“难怪,一个研一就能上核心?我们熬秃了头都摸不着边!”

“嘿,有人亲眼看见的,她半夜抱着电脑去敲沈教授办公室的门……”

“啧啧啧,新闻系的脸都……”

这些细碎、黏腻的低语,最终汇聚成一股带着毒性的暗流,在周一下午那场大型的“新闻研究方法前沿”讲座开场前,涌进了能容纳两百人的阶梯教室。林溪抱着笔记本和资料,刚在靠前的位置坐下,就敏锐地捕捉到背后几排投来的、混杂着探究与鄙夷的目光,以及那些刻意压低却字字清晰的议论。空气沉闷粘滞,带着发酵的酸腐气息。

讲座进行到一半,主讲嘉宾、业界一位资深的调查记者正在台上侃侃而谈。林溪放在桌上的手机屏幕无声地亮了一下,是室友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正是公告栏那张被涂鸦的海报特写。后面跟着一串愤怒的感叹号。

林溪盯着那张猩红的涂鸦看了几秒,脸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指尖在手机冰冷的屏幕上轻轻敲击了几下。她抬起头,目光越过前面攒动的人头,平静地落在讲台一侧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身上。

当嘉宾结束演讲,主持人拿起话筒准备进入提问环节时,林溪站了起来。她个子不算很高,但脊背挺得笔直,像一株初生的竹子。她没有走向观众席的提问话筒,而是步履沉稳,径直穿过过道,踏上了讲台。

台下瞬间安静下来,几百道目光带着惊愕、疑惑、看好戏的兴奋,齐刷刷地聚焦在她身上。窃窃私语如同退潮般迅速消失,只剩下空调运转的低鸣。主持人也愣住了,话筒僵在半空。

林溪对主持人微微颔首,声音不大,却清晰地透过讲台的麦克风传遍了整个空间:“抱歉打断一下,占用大家三分钟时间,澄清一件与我个人名誉相关的事情。”

她走到讲台电脑前,无视台下骤然加剧的嗡嗡议论,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银色U盘,动作干脆利落地插进接口。大屏幕上立刻跳出清晰的文件夹窗口。

“过去一个月,”林溪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出,没有任何情绪化的起伏,冷静得像在播报一则与己无关的新闻,“新闻学院内流传关于我学术不端,尤其是论文由金融系沈清远教授‘润笔’甚至代笔的谣言。”

她点击鼠标,大屏幕上瞬间铺满了密密麻麻的文档缩略图,文件名清晰可见日期和版本号。她点开其中一个文档,展示的是论文初稿,日期赫然是半年前,上面布满了她自己用蓝色标注的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

“这是《困境与突围》的初稿,时间戳是今年3月10日,地点显示是我宿舍的IP地址。”她拖动时间轴,展示不同日期、不同批注颜色层层叠叠的修改痕迹,“这是4月2日修改稿,4月15日投稿前最终稿。所有修改记录、本地保存时间、邮件发送记录,都清晰可查。”

她又点开另一个文件夹,里面是几十个音频文件。“这是我为完成这篇论文所做的全部采访录音备份,共计采访对象27人,包括一线调查记者、媒体主编、传播学者。采访时间跨度从去年12月到今年2月。”她随机点开几个文件,短暂的采访对话片段立刻在安静的阶梯教室里响起,声音清晰可辨。

最后,她点开一张截图,是核心期刊《传播观察》的投稿系统后台页面,清晰地显示着投稿日期、稿件状态流转,以及编辑部最终录用的通知邮件。

林溪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表情各异的脸,那些幸灾乐祸的、将信将疑的、纯粹好奇的,都在她平静却极具穿透力的注视下无所遁形。

“各位同学、老师,”她的声音依旧平稳,却带着一种金属般的冷硬质感,“在学术领域,谣言的成本太低,动动嘴皮子,或者涂上一笔红颜料就够了。而证明清白、还原事实的证据链,却需要耗费无数个日夜去建立、去保存、去整理。”她微微停顿,目光最后落在刚才议论声最大的那片区域,声音陡然提高,清晰无比:

“现在,证据链就在这里。如果对我的学术成果来源仍有任何实质性疑问,欢迎随时向院学术委员会提供线索、实名举报。我本人,以及我所有的原始数据和过程记录,随时接受任何形式的核查。”

她拔下U盘,对着台下微微欠身:“我的澄清完毕,抱歉占用大家时间。”

整个阶梯教室陷入一片死寂。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刚才还在交头接耳的人,此刻都僵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只有林溪走下讲台的脚步声,一下,一下,清晰地敲打在每个人的神经上。

在阶梯教室最后排靠近出口的阴影里,沈清远安静地坐着。讲座开始后他才悄无声息地进来,本想听完就走。镜片后那双习惯于洞察数据和逻辑的眼睛,此刻正锐利地锁着讲台上那个纤细却异常挺拔的身影。当林溪条理分明地展示出那无可辩驳的证据链时,他搁在扶手上的手指,指尖无意识地轻轻叩击着。当林溪那句“谣言的成本太低,而事实的证据链太长”清晰地落下时,他那张素来没什么表情、如同精密建模般完美的脸上,嘴角竟不受控制地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形成一个极浅、极短促、却又真实存在的弧度。那弧度里,有纯粹的欣赏,有洞悉的锐利,甚至还有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棋逢对手般的兴味。他随即抬手,用指关节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将那抹不合时宜的赞赏严严实实地压了下去,恢复了惯常的冷峻轮廓。

讲座散场的人流如同开闸的洪水,喧哗着涌向几个出口。林溪抱着笔记本,逆着人流,走向靠近讲台一侧相对冷清的走廊。刚转过拐角,一个挺拔的身影便挡在了她面前。

沈清远站在那里,深灰色的西装没有一丝褶皱,如同他此刻的表情一样平整。走廊顶灯的光线落在他肩头,也落在他镜片上,反射出一点冷硬的光。

“林同学。”他开口,声音是一贯的低沉平稳,听不出情绪。

林溪停下脚步,抬眼看他,脸上没有惊讶,只有一种了然于心的平静。

沈清远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了几秒,像是在审视一件刚刚被证实了价值、却又超出原有评估模型的标的物。镜片后的眼神锐利依旧,但深处似乎多了点别的东西。

“今日你,”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最精准的词汇,最终清晰地吐出,“颇有风骨。”

这四个字,从他这样一位以严谨刻板、吝于褒奖著称的金融系大牛口中说出来,分量非同一般。

林溪看着他,没有流露出丝毫被褒奖的欣喜或惶恐。她唇角慢慢向上弯起,那笑容像初春冰面裂开的第一道缝隙,狡黠、灵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挑衅,直直地迎上沈清远审视的目光。

“沈老师,”她声音清脆,带着点恰到好处的疑惑,像是在请教一个再寻常不过的学术问题,“有个问题我一直很好奇。”她微微歪了下头,眼神无辜又锐利,“你们教授看我们这些学生,是不是都觉得又笨又懒,不仅爱迟到还爱玩手机,上课还睡觉?”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沈清远镜片后的瞳孔几不可察地微微一缩。他显然没料到这记回马枪如此刁钻,直指师生关系中那层心照不宣的刻板印象。这问题像个精巧的陷阱,无论他回答“是”或“不是”,似乎都落了下乘——承认刻板印象显得他狭隘,否认又显得虚伪,尤其是在刚刚目睹了她一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反击之后。

走廊里学生走动的喧闹声仿佛被隔开了一层无形的膜。沈清远没有立刻回答。他静静地看着林溪,看着她眼中那抹毫不掩饰的狡黠光芒,像看着一只刚刚漂亮地反杀了猎人的小狐狸。

几秒钟的沉默,像一场无声的交锋。沈清远脸上的肌肉线条似乎绷紧了一瞬,随即又缓缓放松。他那只一直插在西裤口袋里的手终于拿了出来,手指修长干净。他抬起手,这次不是推眼镜,而是用食指的指节,极轻、极快地在自己紧抿的唇上擦了一下。

这个细微的动作,仿佛一个不经意的破绽,泄露了某种被强行压抑下去的情绪波动。他盯着林溪那双亮得惊人的眼睛,终于开口,声音比刚才低沉了些许,带着一种奇异的、近乎无奈的坦诚:

“林同学,”他缓缓道,“至少你,显然不在此列。”

说完,他没有再看林溪的反应,仿佛刚才那句话已经耗尽了他今日份的“坦诚配额”。他微不可察地侧了侧身,让开了通道,目光已经平静地转向了走廊尽头的窗外,下颌线重新绷紧,恢复了那个高不可攀、一丝不苟的沈教授模样。

只有那只重新插回裤袋的手,在布料底下,似乎无意识地蜷紧了一下。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