荏苒文学
好看的小说推荐

第3章

为便于理解:普通木材燃点约200度,而煤炭燃点则在300至700度之间。换句话说,点燃浸透桐油的藤甲,难度堪比点燃一块煤炭。想靠火星引燃藤甲纯属天方夜谭。若真遇到能将藤甲点燃的烈火,穿任何铠甲都无济于事。这也印证了明代《武备志》反复强调藤甲耐火的原因。

“绝无可能!”

“区区枝条编织的盔甲怎会不怕火?”

“这定是妄言……”

尽管赢非已带给军营众将诸多震撼,但当他宣称藤甲水火不侵时,仍引来一片质疑。唯独李信拿起案上藤甲细察后,突然顿悟:”此乃桐油浸制的藤甲?”

作为兵法宗师,李信深谙桐油这种战略物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桐油就广泛应用于守城作战——当然并非用于燃烧,而是煮沸后作为防御武器。对于桐油耐高温的特性,这位军事大家再熟悉不过。

当李信发现整副藤甲里外都浸透了桐油时,立即明白了赢非说藤甲不怕水火的原因。

真正不惧火焰的并非藤甲本身,而是涂抹的桐油。

“李将军果然精通兵法,这点小伎俩果然瞒不过您。”赢非笑着说道,”依将军之见,这种藤甲能否大批量装备部队?”

见李信这么快就识破藤甲的奥秘,赢非暗自吃惊。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兵法大家,确实非同凡响。相比之下,周岩的表现就差远了——当初他拿藤甲给周岩看时,对方和其他将领一样根本不信。

李信仔细检查藤甲,掰开一根藤条查看后点头道:”藤条内外都浸透了桐油,就算大雨也冲刷不掉,确实能做到水火不侵。而且经过桐油处理的藤条异常坚韧,足以抵挡普通刀剑。”

“完全可以批量制作,装备普通士兵。”李信给出了肯定答复。

但经验丰富的他也指出了藤甲的缺陷:容易损坏。虽然藤甲优点突出,但毕竟是藤条编织而成。即便能抵挡几次刀剑劈砍,次数多了必然破损,遇到强弩更是容易损坏。一副藤甲最多支撑一两场大战。

想要真正的刀枪不入?那是不可能的。否则历史上藤甲早就大规模应用了。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耗油量大、易损毁,这些缺点限制了它的普及。

这才是古代战争中藤甲未能普及的关键所在。

不过这个缺陷对当下的秦军而言无足轻重。

原因很简单——百越山民哪来的强弓劲弩?

能拥有几件青铜器就算不错了。

《楚志》曾载:”越民结椎髻、穿贯头衣、有凿齿之俗;断发文身、以鸡骨占卜;割臂立誓;多食蛇蛤海味;居干栏巢屋;擅操舟水战;精于铸铜,亦有猎首、食人、男女共浴之风,好斗鸡,崇龙蛙图腾。”

照此描述——

若非越民掌握青铜冶炼技术——

赢非几乎要以为他们尚处原始部落时代。

因此,藤甲虽存在明显缺陷——

但对付百越山民绰绰有余。

在这湿热难耐的岭南之地——

穿藤甲总比披挂皮甲或青铜甲强得多。

后者才是真正的催命符。

解决甲胄问题后,赢非开始部署南征战略。

“殿下对此有何高见?”

李信恭敬请教道。

历经硝石制冰、龟苓茶、瘴气防治、水土不服对策及藤甲等事——

即便贵为上将军的李信也不敢再轻视赢非。

众人甚至认定——

这位越王对南征必有过人谋略。

这般推测不无道理——

从赢非展现的筹备与见识来看——

其对百越的了解程度——

恐怕连复生的越王勾践都望尘莫及。

正因如此——

李信等人怎敢再有半分怠慢?

面对询问,赢非当仁不让。

他径直走向军帐沙盘,抽出一卷舆图展开,指尖重重点在某处:”欲速取南越,首战必夺此要冲!”

“钟山?”

李信顺着赢非手指的方向望去,眉头微皱。

赢非颔首道:“正是钟山,距焱县仅三百里,沿途无南越部族阻隔,我军夺取此地易如反掌。”

他指着粗绘的绢布地图继续道:“钟山水系发达,南接西江与浔江。西江连通流溪,可直抵闽越腹地;浔江衔接郁江、红水河,红水河西接黄泥河、乌江等水道,贯穿南越全境,更能通达夜郎与慎地。”

“只需打造战船,既能解决粮草运输之困,又可借水路之便迅速平定南越。”

帐中诸将盯着这张墨线纵横的简略地图,眼中难掩震惊。虽无部落分布标记,但水系脉络之详尽已远超大秦原有舆图,令众将茅塞顿开。

赢非摩挲着绢布暗忖:若按后世标准,这地图堪称粗陋。但若直接搬来现代地图,反而不妥——两千载山河变迁,江河改道,岂能生搬硬套?想起那些穿越小说里献世界地图的桥段,他不由暗自摇头。

隋炀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与秦朝后期开凿的灵渠,其实际效用难以简单评判。

若真有秦军将领持当时的地图征讨百越,恐怕只能在湘江与漓江畔徒呼负负。

赢非望着帐中陷入沉思的众将领,轻笑道:”南越疆域辽阔达千里,仅凭我封地两万余民众与诸位将军的五万大军,实难完全掌控。故本王从未打算占据整个南越。”

他指向地图最南端一片区域郑重道:”此处方是本王欲建封国之所在,只需诸位助我夺取此地即可。”

李信等将领闻言,目光齐刷刷投向赢非所指之处——

[因审核原因,越王卫统领更名为赵挺,特此说明]

众将顺着赢非的手指望去,只见其指尖落在地图最南端濒海处,正是多条河流汇入海洋形成的三角地带。此处河网纵横,地形独特,若后世之人目睹,定能认出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珠江三角洲。

这片沃土兼具航运之便与农耕之利,既是岭南粮仓,又是海上贸易枢纽。无论古今,珠江三角洲始终是岭南最具价值的区域,更是建立封国的理想之地。原来赢非请封南越,真正的目标正在于此。

“原来如此!”

这里河网纵横,多条大江在此入海,必定孕育着广袤的良田沃野。

“原来殿下选择南越作为封地,竟是早已洞察此中玄机!”

李信望着赢非手指勾勒出的珠江口冲积平原,眼中闪过明悟之色,语气中带着由衷钦佩。

他先前始终不解——以赢非的睿智,为何会选择这片看似蛮荒的岭南之地。

此刻目睹沙盘上蜿蜒的水系脉络,

所有疑虑顿时烟消云散。

不必诧异李信仅凭地图就能判断冲积平原的农耕价值,

这对通晓地理的将领而言本是常识。

自三皇五帝以来,

华夏先民择水而居的智慧,

不仅为取饮涤之便,

更因懂得流水冲刷之处必生膏腴。

大江入海形成的冲积平原,

恰似齐地胶莱、楚地云梦般丰饶。

洞悉赢非的深谋远虑后,

李信眉间忧色尽褪。

他的视线离开沙盘上星罗棋布的河汊,

抱拳禀道:”此事易尔,末将只需半载光阴,定将此域梳理清明。”

半载之期——

已是李信权衡诸般因素后的承诺。

非是岭南土著有何等战力,

实因这烟瘴之地山重水复。

秦军初至,

需勘水道、造舟楫、通粮秣,

种种筹备皆需时日。

若单论肃清抵抗势力,

何须半载?

旬日可定!

“半载么?”

赢非指尖轻叩檀木沙盘边缘,

目光掠过那些尚未标注的山川走势,

深知李信所言非虚。

只是……半年时间,赢非仍嫌太长。

他略作思索,提议道:“将军不妨先占钟山,再派人探路,摸清此地虚实。”

“待查明状况,本王便迁部分百姓随军同往,筑城垦荒。”

赢非顿了顿,又补充道:“否则误了农时,又得空耗数月。”

眼下已是七月!

若半年后再迁民,筑城开荒必误来年春耕。

如此一来,城池未建,先废一年光阴。

这绝非赢非所能容忍。

故他主张军民同迁,省下时间,赶在岁末前完成筑城垦荒,不误农时。

至于珠江流域越民袭扰?

不足为虑。

百越之地——瓯越、闽越、南越、夜郎等部,总人口不过三四十万,可战之兵不足五万。

何意?

后世赣南、浙、闽、粤、桂、黔、滇七省人口总和,尚不及四十万。

照此推算,广州一地能有几人?

至多三五万罢了。

甚或……赢非怀疑那片荒地是否有人烟。

若率五万大军携两万民众,尚不能在珠江流域立足——

也不必妄想建封国、升爵位了。

不如老实待在焱县,当个混吃等死的闲散越王。

李信虽不如赢非熟知岭南,却亦有见解。

他很明白。

在山林里,越民或许还能跟秦军周旋一二。

可若到了平原?

李信认为,那些连像样武器都没有的越地土著,与待宰的牛羊无异。

根本不堪一击。

因此,李信略作思索,便点头应允:“可!”

商议完珠江三角之事后,赢非与李信等人的讨论重点转向道路开辟与后勤运输。

这才是征服和开发百越之地的真正难题。

赢非不认为仅靠焱县的两万百姓和李信的几万大军,就能开辟出一条连接大秦腹地与珠江三角的运输通道。

山高水险,江河阻隔。

这些对后世或许不算什么。

后世有强大的工程能力和工业基础支撑,遇山开山,遇水架桥。

区区山川河流,根本不足为惧。

但在秦朝却截然不同。

据赢非与李信估算,若想在大秦腹地与岭南珠江三角之间修建一条驰道,至少需征调十万劳役,耗时三年方可完成。

这还不算越地山民的袭扰破坏。

十万劳役,三年光阴!

得出这一结论后,赢非当即打消了修路的念头。

有这些时间……

有这些人力……

不如用来发展自己的领地,何必浪费在开山辟路上?

并非赢非不知修路的重要。

而是事有轻重缓急。

与其现在耗费人力物力修路,不如先扩张领地,增加人口。

待领主等级提升,解锁铁器时代的科技商城,掌握更先进的制造技术后,再回头修路,岂不事半功倍?

这便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甚至……等他领主等级提升到**后。

说不定就能开启全民习武修道的时代。

到那时,人人皆是大力士,个个都能以一敌百。

如此一来,即便没有**,修路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因此,当赢非听到李信说修建一条通往大秦的道路需征召十万劳役、耗时三年时,顿时兴致全无。

此事不急,可以慢慢来!

反正前期还能依靠水路与大秦保持联系,麻烦就麻烦些吧。

微信阅读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